場景復原是博物館展覽中的很常見的一種展示形式,而場景復原最初還是源自國外的一些博物館,具有生動、直觀等特點,深受參觀者的喜
愛。受上海世博會的影響,這種展覽形式很快在國內蔓延開來,被國內許多博物館廣泛應用,展示效果極佳。受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現在
的場景復原手段也更加的豐富,大量的多媒體技術被加入到了場景復原里面,其中也不乏許多優秀的場景,如世博會中國館的“清明上河
圖”剛向世人展示的時候就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場景復原的種類可分為以下四個大類:
1、陳設展示
陳設展示是博物館最為常見的展示方式,陳設空間的展示規劃要求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交融即內容方式高度統一,表現方式應該可以觸
動觀眾的心靈,可以給大眾心里留下深刻標志性的空間。這就要求博物館陳設空間的展示規劃,不僅掌握藝術性的展示,更應該依據人體工
程學,根據觀者的心思、生理特點,以及視覺流程、審美注意等方面歸納考慮空間的總體規劃。
一般的設計規律是:在考慮方法上可以讓觀眾一看就了解展示主題,并可以正確認識留下深刻印象;在藝術處理上要求尋找典型特征來
刻畫成功的藝術形象;在藝術表現手段上選用寫實手法、恢復手法及藝術表現手法相結合;在整體的視覺感觸上應該富于神采與意境,氛圍的
營造符合主題的表達;在空間安排上真假、輕重、次第恰當,合理劃分陳設空間的布局,目前來說大到世博會的各大展館,小到城鎮以及企
業的展廳,陳設展示都是最為一般也最為常見的展示方式。
2、蠟像半景畫場景
蠟像是一門被稱為“立體攝影”的超級寫實主義雕塑藝術。蠟像藝術比一般雕塑更挨近人物原形,它所刻畫的人物往往栩栩如生,具有
很強的欣賞性,更有復原歷史人物的獨特功能。蠟像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傳入我國,通過我國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現已到達世界
先進水平?,F在各類博物館中的歷史場景復原中蠟像的運用相當普遍。而蠟像在博物館中的存在往往和半景畫合作非常密切,半景畫能夠彌
補博物館布景空間局限帶來的缺乏,半景畫通過繪畫中透視和空間處理方法將整個場景的空間布景進行了大幅度的延伸,將整個場景的畫面
擴展到無限大。至于半景畫的這個概念也是近幾年提出來得新名詞,首要的意義是在于半景畫的畫面需求畫在弧形墻面上,畫面通常為
150°~180°打開,給游客一個更好的欣賞體驗。能夠這么說半景畫是蠟像場景的空間延伸,中間需求合作地面塑形等技巧,而蠟像則是半景畫中主
體部分從平面走向立體的載體。
3、微縮場景
微縮場景是在參考相關文件資料,圖片資料,甚至現實世界已經存在的場景,按照一定比例縮小,并用各種材料制作出來,向觀眾展示
的模型。微縮場景的對象可以是某一知名景點、可以是某一個故事情節、可以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場面。也有公司企業會將本公司的區域
規劃以微縮景觀的形式向前來參觀的人群展示。
微縮景觀有助于觀者能更全面、整體地觀察和了解場景所要表達的意義,著名景點的微縮景觀還具有裝飾性。設計師們也會通過對微縮景觀
的藝術加工使其成為閃亮的裝置藝術。
微縮景觀不同的縮小比例會給觀者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某些大型建筑的微縮版雖沒有原型那般宏偉,卻別有一番精致。微縮的戰爭場
面可以給人更為壯觀的場面。
現在隨著現代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使得微縮場景的展示效果散發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現今的展覽展示提到微縮場景、不得不提的便是幻影成像技術、幻影成像系統是基于"實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學成像結合,將所拍攝的
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體模型景觀中,演示故事的發展過程。
4、動態多媒體
相對于幻影成像技術,動態多媒體投影顯得更為簡單,在整個場景復原當中也經常要與現場的布景、蠟像人物、半景畫相結合,對整個畫面
效果起到輔助的作用。如重慶大足石刻博物館,該館以大足石刻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利用為主體,采用數字化、虛擬成像、多媒體等
現代科技手段,啟用環幕電影廳,充分展現大足石刻獨特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以及對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讓游客
能身臨其境地接觸到逼真的模擬石窟,感悟藝術的魅力。
博物館中的場景復原在展示空間上融入了更多的氛圍感和體驗感,在現在的博物館展示設計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步伐
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博物館的場景復原必定會展示出不可思議以及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